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关于年鉴新闻中心征稿要求中医养生科技成果国际交流国医论坛出版发行历卷检索 联系我们在线交流

人工智能成为家庭健康的助手

时间: 2018-01-02 11:20:33   来源: 国医年鉴

计算机认知,从生理疾病到精神疾病
       认知计算机芯片出现已很多年,且早已被运用到医疗领域,如在肿瘤治疗中,可以运用认知计算机,产生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方案。机器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从以往的病例、医疗技术的发展、用药的手段、反应、有效性或不良反应等诸多数据中不断地学习,最终,它越来越接近人类专家对治疗方案的一些意见。


        认知体系不像手术机器人那样,能够在特定手术上取代人的活动,由机器来做。它主要还是在医生行医的过程中,对医生运用知识的逻辑和知识内容进行评判,或给出一些辅助的观点。


        到今天,认知计算机的发展,已经从生理疾病的领域拓展开来,开始关注精神疾病。看起来这和以前没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因为精神疾病很多时候不只是某一个生理上的特征,而是涉及到人的心理、社会活动、行为等很多方面,所以难度远比想象的高。


 陪伴机器人,首先要做到和人的交互


        现在市场上有不少陪伴机器人,这其实就是认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但如何判断这些机器人是真的陪伴,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健康词典、相关疾病的测量仪呢?
       一个人的精神总是处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作为计算机或者作为机器大脑人工智能,它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比如说有的可以开发或者说帮助患者做一些益智类的游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做不同的游戏。


        真正的陪伴,首先应重视它的学习能力,其次则是和人的关联度。


 伦理的难题,其实是人类自身的难题


        技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伦理的难题,当认知计算机可以干预和帮助精神疾病的治疗时,很多人就担忧,精神、情感这些原本人类独有的东西,是否也会被替代呢?这些问题很难有大家都认可的答案,这样的讨论和争议,也可能长期存在。从技术层面来看,情感计算一直有,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的情感,比如说“天气好”,一个人可以说“天气好”“天气很好”等,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人不同的心情、情感,这样的情景,也是计算机知识技术中一直在研究的,如何用不同方式处理表达不同的情感。但是,机器人掌握了这种能力,是否意味着它具备了人的情感,或代替了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才有的价值,我觉得这是另一个问题。或者换一个说法,当技术能够做到某些人才能做的事情之后,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怎么看待技术,我们把它放到什么样的位置去考虑,技术是无止境的,甚至一些方面的计算能力比人还强,当它被运用到现实中时,会有什么意味?这是另一个不同的决策过程。


        事实上,在今天,技术对我们的帮助依旧非常有必要,而不是过度。在家庭中,无论是老年痴呆,还是孩子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认知上的缺陷,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很大的伤害。在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如果家庭中的亲人,可以了解他疾病的状态,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些关怀,无疑会减轻家人的负担,也会减轻病人的负担。因为在病人看来,自己的疾病给家人带来负担,他同样会焦虑,会觉得拖累了家人,如果我们有足够好的技术,为患者、家属提供更多专业的帮助,无疑能够减轻双方的精神负担。


        这就是认知计算机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从以前医生的专业助手,到现在变成每个人家庭中的健康助手。


(转自:中国家庭报)

年鉴工作站 更多>

重点推广 更多>

教育培训 更多>

Copyright@2010 www.gyn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55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局412室 100027
联系电话:010-85583868 18910885139 邮箱:gynj2009@126.com
ICP备案:京ICP备2023015210号-1
技术支持:北京天地中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